湖北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名錄
    
    
    
     (共計56項)
    
    
    
     
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
      
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| 序號 | 類別 | 編號 | 項目名稱 | 申報地區(qū)或單位 | 
 
        
        | 261 | 一、民間文學(7項) | Ⅰ-39 | 漢東書院傳說 | 安陸市 | 
 
        
        | 262 | Ⅰ-40 | 萬密齋傳說 | 羅田縣 | 
 
        
        | 263 | Ⅰ-41 | 黃陂彩詞 | 武漢市黃陂區(qū) | 
 
        
        | 264 | Ⅰ-42 | 三袁傳說 | 公安縣 | 
 
        
        | 265 | Ⅰ-43 | 三峽傳說 | 巴東縣 | 
 
        
        | 266 | Ⅰ-44 | 梁子湖傳說 | 武漢市江夏區(qū) | 
 
        
        | 267 | Ⅰ-45 | 劉秀傳說 | 棗陽市 | 
 
        
        | 268 | 二、傳統(tǒng)音樂(7項) | Ⅱ-52 | 道教音樂(長陽道教科儀音樂) | 長陽土家族自治縣 | 
 
        
        | 269 | Ⅱ-53 | 鑼鼓藝術(潛江鑼鼓) | 潛江市 | 
 
        
        | 270 | Ⅱ-54 | 房陵長歌 | 房縣 | 
 
        
        | 271 | Ⅱ-55 | 太陽河民歌 | 恩施市 | 
 
        
        | 272 | Ⅱ-56 | 古瑟藝術 | 湖北音樂博物館 | 
 
        
        | 273 | Ⅱ-57 | 向壩民歌 | 竹溪縣 | 
 
        
        | 274 | Ⅱ-58 | 絲弦鑼鼓 | 團風縣 | 
 
        
        | 275 | 三、傳統(tǒng)舞蹈(5項) | Ⅲ-25 | 花鼓燈(鶴峰花鼓燈) | 鶴峰縣 | 
 
        
        | 276 | Ⅲ-26 | 繞棺 | 利川市、咸豐縣 | 
 
        
        | 277 | Ⅲ-27 | 高蹺(高蹺故事亭子、楊店高蹺) | 武漢市黃陂區(qū)、孝感市孝南區(qū) | 
 
        
        | 278 | Ⅲ-28 | 大唐竹馬 | 安陸市 | 
 
        
        | 279 | Ⅲ-29 | 草把龍燈(張灣草把燈、宣恩草把龍、咸豐草把龍) | 十堰市張灣區(qū)、宣恩縣、咸豐縣 | 
 
        
        | 280 | 四、傳統(tǒng)戲?。?項) | Ⅳ-27 | 湖北越調(diào) | 谷城縣 | 
 
        
        | 281 | Ⅳ-28 | 通城打鑼腔 | 通城縣 | 
 
        
        | 282 | 五、曲藝(共計2項) | Ⅴ-31 | 孝昌大鼓 | 孝昌縣 | 
 
        
        | 283 | Ⅴ-32 | 鋼鐮大鼓 | 大悟縣 | 
 
        
        | 284 | 六、傳統(tǒng)體育、游藝與雜技(3項) | Ⅵ-8 | 唐手拳 | 天門市 | 
 
        
        | 285 | Ⅵ-9 | 楊氏洪門拳 | 武漢市蔡甸區(qū) | 
 
        
        | 286 | Ⅵ-10 | 武漢雜技 | 武漢雜技藝術有限責任公司 | 
 
        
        | 287 | 七、傳統(tǒng)美術 (8項) | Ⅶ-18 | 微雕 | 湖北省工藝美術研究所 | 
 
        
        | 288 | Ⅶ-19 | 貝雕(仙桃貝雕、洪湖淡水貝雕) | 仙桃市、洪湖市 | 
 
        
        | 289 | Ⅶ-20 | 竹雕(新洲竹雕) | 武漢市新洲區(qū) | 
 
        
        | 290 | Ⅶ-21 | 竹編(潛江傳統(tǒng)竹器制作技藝) | 潛江市 | 
 
        
        | 291 | Ⅶ-22 | 佛像雕塑工藝 | 大冶市 | 
 
        
        | 292 | Ⅶ-23 | 金漆木梅花制作工藝 | 應城市 | 
 
        
        | 293 | Ⅶ-24 | 麥稈畫(仙桃麥稈畫) | 仙桃市 | 
 
        
        | 294 | Ⅶ-25 | 版畫(夷陵版畫) | 宜昌市夷陵區(qū) | 
 
        
        | 295 | 八、傳統(tǒng)技藝(13項) | Ⅷ-40 | 武昌魚制作技藝 | 武漢市硚口區(qū) | 
 
        
        | 296 | Ⅷ-41 | 孝感麻糖制作技藝 | 孝感市 | 
 
        
        | 297 | Ⅷ-42 | 米酒制作技藝(孝感米酒制作技藝、房縣黃酒制作技藝、麻城東山老米酒釀造技藝) | 孝感市孝南區(qū)、房縣、麻城市 | 
 
        
        | 298 | Ⅷ-43 | 松花皮蛋制作技藝 | 安陸市 | 
 
        
        | 299 | Ⅷ-44 | 傳統(tǒng)植物染料染色技藝 | 武漢市江漢區(qū) | 
 
        
        | 300 | Ⅷ-45 | 武漢國漆精制技藝 | 武漢市東西湖區(qū) | 
 
        
        | 301 | Ⅷ-46 | 黑茶制作技藝(趙李橋磚茶制作技藝) | 赤壁市 | 
 
        
        | 302 | Ⅷ-47 | 漢川荷月制作技藝 | 漢川市 | 
 
        
        | 303 | Ⅷ-48 | 金石器物全形傳拓技藝 | 武漢市江漢區(qū) | 
 
        
        | 304 | Ⅷ-49 | 折子粉制作技藝 | 陽新縣 | 
 
        
        | 305 | Ⅷ-50 | 葛粉制作技藝 | 鐘祥市、隨縣 | 
 
        
        | 306 | Ⅷ-51 | 皮紙制作技藝(鄖陽皮紙制作技藝) | 鄖縣 | 
 
        
        | 307 | Ⅷ-52 | 鄂派紫砂壺陶藝 | 湖北省工藝美術研究所 | 
 
        
        | 308 | 九、傳統(tǒng)醫(yī)藥(4項) | Ⅸ-12 | 艾灸(蘄春艾灸療法) | 蘄春縣 | 
 
        
        | 309 | Ⅸ-13 | 中醫(yī)正骨療法(房縣向氏正骨療法、慶元堂席氏骨傷療法) | 房縣、老河口市 | 
 
        
        | 310 | Ⅸ-14 | 中醫(yī)診法(林氏中醫(yī)瘰疬瘡瘍診療法、章真如診療法、鐘氏中醫(yī)外科療法、龐安時傷寒病療法) | 武漢市江岸區(qū)、武漢市江岸區(qū)、武漢市漢南區(qū)、浠水縣 | 
 
        
        | 311 | Ⅸ-15 | 中醫(yī)傳統(tǒng)制劑方法(肖氏萬靈膏制作技藝、荊門上清丸制作技藝、戈氏丹藥制作技藝) | 鐘祥市、荊門市東寶區(qū)、隨州市曾都區(qū) | 
 
        
        | 312 | 十、民俗(5項) | Ⅹ-18 | 放河燈 | 監(jiān)利縣 | 
 
        
        | 313 | Ⅹ-19 | 燈會(洗馬花燈會) | 浠水縣 | 
 
        
        | 314 | Ⅹ-20 | 送寒衣 | 鄖西縣 | 
 
        
        | 315 | Ⅹ-21 | 土家族牛王節(jié) | 來鳳縣 | 
 
        
        | 316 | Ⅹ-22 | 神農(nóng)祭祀習俗 | 神農(nóng)架林區(qū) | 
      
     
     
     
      湖北省省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擴展項目名錄(第四批公布時對前幾批的綜合補充)
     
     
     
      (共計26項)
     
     
     
      
        
         
         
         
 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 
         | 序號 | 類別 | 編號 | 項目名稱 | 申報地區(qū)或單位 | 
 
         
         | 104 | 一、民間文學(2項) | Ⅰ-20 | 武當山傳說(張三豐傳說) | 丹江口市 | 
 
         
         | 185 | Ⅰ-26 | 三國傳說(當陽三國傳說、猇亭三國傳說、卓刀泉傳說) | 當陽市、宜昌市猇亭區(qū)、武漢市洪山區(qū) | 
 
         
         | 21 | 二、傳統(tǒng)音樂(1項) | Ⅱ-7 | 薅草鑼鼓(遠安薅草鑼鼓) | 遠安縣 | 
 
         
         | 119 | 三、傳統(tǒng)舞蹈(2項) | Ⅲ-16 | 龍舞(南湖高龍、陳貴舞龍) | 武漢市蔡甸區(qū)、大冶市 | 
 
         
         | 123 | Ⅲ-20 | 地花鼓(夷陵地花鼓) | 宜昌市夷陵區(qū) | 
 
         
         | 56 | 四、傳統(tǒng)戲劇(4項) | Ⅳ-6 | 采茶戲(通山采茶戲) | 通山縣 | 
 
         
         | 125 | Ⅳ-17 | 皮影戲(大悟高腔皮影戲、分鄉(xiāng)皮影戲、京山皮影戲、沙洋皮影戲、天門皮影戲) | 大悟縣、宜昌市夷陵區(qū)、京山縣、沙洋縣、天門市 | 
 
         
         | 176 | Ⅳ-22 | 楚劇 | 孝感市 | 
 
         
         | 214 | Ⅳ-26 | 花鼓戲(秭歸建東花鼓戲) | 秭歸縣 | 
 
         
         | 182 | 六、傳統(tǒng)體育、游藝與雜技(1項) | Ⅵ-5 | 武當武術(武當派秘傳內(nèi)家拳法、武當太乙五行拳、三豐太極拳、玄門太極功夫) | 英山縣、丹江口市、十堰市武當山旅游經(jīng)濟特區(qū)、襄陽市樊城區(qū) | 
 
         
         | 84 | 七、傳統(tǒng)美術(5項) | Ⅶ-4 | 漢繡 | 荊州市 | 
 
         
         | 85 | Ⅶ-5 | 雕花剪紙 | 孝昌縣 | 
 
         
         | 223 | Ⅶ-10 | 燈彩(潛江花燈) | 潛江市 | 
 
         
         | 226 | Ⅶ-13 | 石雕(綠松石雕、尖山石刻) | 湖北省工藝美術研究所、咸豐縣 | 
 
         
         | 230 | Ⅶ-17 | 民間繡活(大冶刺繡、堂紡疊繡、荊州民間刺繡) | 大冶市、神農(nóng)架林區(qū)、荊州市荊州區(qū) | 
 
         
         | 142 | 八、傳統(tǒng)技藝(10項) | Ⅷ-6 | 傳統(tǒng)棉紡織技藝(華容土布制作技藝) | 鄂州市華容區(qū) | 
 
         
         | 146 | Ⅷ-10 | 楚式漆器技藝(楚式漆器修復技藝) | 荊州市 | 
 
         
         | 149 | Ⅷ-13 | 傳統(tǒng)面食制作技藝(棗陽酸漿面制作技藝、油面?zhèn)鹘y(tǒng)制作技藝) | 棗陽市、紅安縣 | 
 
         
         | 151 | Ⅷ-15 | 醬菜制作技藝(鳳頭姜制作技藝、傳統(tǒng)醬品制作技藝) | 來鳳縣、潛江市 | 
 
         
         | 233 | Ⅷ-23 | 傳統(tǒng)榨油技藝(郭氏榨油技藝) | 十堰市張灣區(qū) | 
 
         
         | 234 | Ⅷ-24 | 糕點制作技藝(曹祥泰酥京果制作技藝) | 武漢市武昌區(qū) | 
 
         
         | 236 | Ⅷ-26 | 蒸餾酒傳統(tǒng)釀造技藝(園林青釀酒技藝、三峽老窖酒傳統(tǒng)釀造技藝) | 潛江市、巴東縣 | 
 
         
         | 238 | Ⅷ-28 | 陶器燒制技藝(郢城泥陶) | 荊州市荊州區(qū) | 
 
         
         | 241 | Ⅷ-31 | 豆豉釀制技藝(黃灘醬油制作工藝) | 應城市 | 
 
         
         | 244 | Ⅷ-34 | 豆制品制作技藝(石牌豆制品制作技藝、蔣場干子制作技藝) | 鐘祥市、天門市 | 
 
         
         | 257 | 十、民俗(1項) | Ⅹ-14 | 廟會(雙峰山廟會) | 黃梅縣 | 
       
      
      
      
     
     
    
    
     來源:湖北省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官網(wǎng)-鄂政發(fā)[2013]49號
    
    
     
    
 
    
      聲明:轉(zhuǎn)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文圖或來源標注錯誤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,請作者與本網(wǎng)聯(lián)系,我們將及時更正、刪除,謝謝。